译文
老农夫站立在我的马前,都是来赶赴县令的约集;
请父老暂且不要散去,问你们一些我的难疑:
理政事本是古来的难题,我的才能又与这不太适宜;
自上任到如今已有三月,恩与惠却没施一毫一厘。
你们乡那些孤寡贫民,是否被豪强践踏凌欺?
聚众争吵的是哪几个?喜欢斗殴的又知是谁?
当官的只有一对耳目,百里内事情哪能尽知?
东边的州县长官清廉,衙门的差役少扰乡里;
我虽曾禁止小吏们随意外出,岂没有差役乘夜去叩打你们的门扉?
请认真地教导你们的子孙,努力地劳动摆脱寒饥。
军租像流星那样急迫,纳
金哀宗正大四年(1227),元好问任内乡县令,常出外视察民情,亲眼看到了农民迫于租税,难以为生的悲惨处境,心里充满了替朝廷催租和为百姓解困的矛盾。就在这种县令职责和做人良心的矛盾折磨之中,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歌。
参考资料:完善
该诗前四句交代了诗人留宿菊潭、察问民情的起因。文字浅近,语意却颇费推敲。“田父立马前”是指站立在诗人的马前,其原因是来赴他们预定的期会的。紧接着诗人又用祈使的语气说父老暂且不要走了,是因为诗人这次来菊潭与父老期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察询民情,诗中所言的询问之事,是在期会中需办的事完毕之后,趁此机会顺便问及的。结合诗题可知,他们谈话的时间很长,以至于天色渐晚,不得不在这偏僻的小乡留宿。
诗人首先怀着十分歉疚的心情自责。为官一地,造福一方。然而国事艰危,乡民贫困,新官上任,百事待举,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给乡民带来丰厚的惠利,很不容易。然诗人不如此想,而是在“三月”前着一“已”字
泰和中,大名民家小儿女,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,官为踪迹之,无见也。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,衣服仍可验,其事乃白。是岁此陂荷花开,无不并蒂者。沁水梁国用,时为录事判官,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。此曲以乐府《双蕖怨》命篇。“咀五色之灵芝,香生九窍;咽三危之瑞露,春动七情”,韩偓《香奁集》中自序语。
问莲根、有丝多少,莲心知为谁苦?双花脉脉娇相向,只是旧家儿女。天已许。甚不教、白头生死鸳鸯浦?夕阳无语。算谢客烟中,湘妃江上,未是断肠处。
香奁梦,好在灵芝瑞露。人间俯仰今古。海枯石烂情缘在,幽恨不埋黄土。相思树,流年度,无端又被西风误。兰舟少住。怕载酒重来,红衣半落,狼藉卧风雨。